巴爾札克與小裁縫~~讀書分享

2009040216:37

這次的主題:巴爾札克與小裁縫

 

 


因為本書有拍成影片,所以先看過電影片後再來做討論
故事背景為文化大革命時知青下放到偏遠山區的生產隊勞動....。

二個約17~18的男孩(知青)被下放到沒有文化的鳳凰山....,

一把小提琴,讓村民們猜它是鍋子?鏟子?什麼玩具呢?

男孩將手提琴拉奏起來--- 「這是莫札特的鳴奏曲」----「莫札特是誰?鳴奏曲又是什麼?」
隊長說了,不是生產工具就不應該出現,燒掉它吧!

此時;另一男孩說:「這是莫札特寫給毛主席的音樂呢!曲名叫做『莫札特永遠愛毛主席』!」

「莫札特也愛毛主席啊。那就留著吧!」

 

下放勞動期間,當男孩們遇到了小裁縫,雖然美麗卻沒有什麼文化,在偶然的機會中男孩們從四眼那偷到一箱的禁書,男孩們讀著巴爾札克.....,由此得到知識啟蒙,並開始了解愛情,計劃著想透過書籍來改變一個美麗山村小姑娘--小裁縫。

當男孩們為小裁縫唸著巴爾札克....,讓小裁縫擁有了知識,而看見了更寬廣的天空。

她想飛,飛離這……,去追尋她要的世界。

 

因為巴爾札克讓小裁縫明白一件事 ----- 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書與電影二者中,有稍許的差異在,但並不影響大家的分享

 

「這是莫札特寫給毛主席的音樂呢!曲名叫做『莫札特永遠愛毛主席』!」

「莫札特也愛毛主席啊。那就留著吧!」

 

小提琴在那個時空背景,是資產階級的產物,是不可以.....,而那小提琴因演奏了莫札特也愛毛主席一曲而被留了下來, ~~蠻諷刺的吧~~

 

化大革命時期被下放的知青用較樂觀的方式生活者,利用本身的專長來給生產隊說電影,換取較好的……。

 

文革期間的知青的再教育,是為了要壓抑他們的思想,讓知識無法傳播,但是卻還是禁不了,想要獲得知識的慾望。 ~~愈是禁的愈想要得知~~ 

 

其實回頭想想我們現實的社會不也是如此嗎?

 

用裁縫機幫隊長治牙疼(補牙)

只看書時未看影片前是無法想像,大家都很好奇是如何的利用裁縫機的針來幫隊長……,但是看過之後,每個人都,的確很妙。

 

能想像一箱子書籍的力量;讓兩個面臨青春與慾望的年輕人,燃燒起熱情與奔放生命,更重要他們看見「思想」如何改變一個人。 ~~改變了小裁縫~~

 

小裁縫如果不是鳳凰山所有姑娘裡,長得最漂亮的姑娘,而得到知青的青睞的話,或許就沒機會得到知識的啟發,而走不出這偏遠的山區;然而相反的小裁縫因為知青的原故,受到了巴爾札克書的啟發,明白一件事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,讓她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這個結果卻是二位男孩未曾預料到的。

 

~~知青原只是為了想要讓小裁縫在文化水平上,可以與他們……,但諷刺是當他們將她塑造成為一位理想的....,卻忘了同時也開啟了小裁縫的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與嚮往,渴望更多的.....~~

文明就真的一定好嗎?是否隨著文明和知識的開化,所流失的卻是過去平凡純樸的生活樣貌和傳統價值。

 

~~其實因人、地、事、物而異,所謂有失必有得,而得與失之間,必須要慎重的考慮清楚。現今的社會很多....,不也是處於一些得失 取捨 決擇嗎?

同樣的我們自己不也常會面對很多的取捨嗎?~~

 

當女人擁有了外在的美麗(那是會隨著歲月而流逝),同時又擁有內在的美(那是永遠跟著),那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。

 

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是這二位男孩(馬劍鈴、羅明)與小裁縫間… 友情V.S.愛情 

有位西方人對戴導演說,這是一部很棒的同志電影,為什麼會…,那是因為解讀方式的不同。

一般的解讀是馬劍鈴感到「兄弟」羅明的背叛,而法國人解讀成馬劍鈴感到「情人」羅明的背叛;解讀方式的不同,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。

 

最後有人問道為何此書會發行多國暢銷呢?

我的想法是:大家都很好奇的想知道文化大革命時的一些.....,是不是如傳說中的那麼可怕與.....呢?更別說西方人,那一定更想知道文革時所發生的一些......。

 

你的看法呢?是否也想去借來看看呢?